來源:愛情心理學理論(上)
爱情的现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psytopic.com
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後,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着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叁种成份∶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
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爱情成份理论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份分成叁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叁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叁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於爱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於爱情的动机成份;
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於爱情的认知成份。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叁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叁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叁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叁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叁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叁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叁种成份其急於一个关系当中。
爱情关系的依附风格理论
此类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 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小时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後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一)叁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 Bowlby (【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叁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叁种「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secure style)」: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
现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叁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二)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像」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虑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愛情的現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寫、可以去解釋、可以去研究…但愛情的美只能在感動中得以體會,那是一個充滿了想像與超脫現實的生命經驗。為什麼一個人可以那樣的去愛另一個人?在心理學的眼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愛情理論,主要有兩類範疇:社會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愛情理論,在這裡我們先介紹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psytopic.com
愛情態度理論
Rubin(1970)開始將愛情定義成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之後,使得愛情得以併入人際吸引之社會心理學主流內,並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他發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叁種成份∶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Lee的愛情觀類型理論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友誼之愛( 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慾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並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遊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遊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承接Rubin將愛情視為態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編制愛情態度量表來驗證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研究結果發現的確有六個向度,因此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有六個分量表,分別代表不同的愛情類型,每個分量表各有七題,總共有四十二題,採五點量表的反應方式回答對各陳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為測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學者的認可。
愛情成份理論
除了上述Rubin發展的愛情量表中將愛情成份分成叁類之外,Sternberg(1986)愛情叁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叁種成份: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係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份;
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份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係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份。
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叁種成份將有所改變,愛情的叁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著改變。叁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 1986 )的說法:「叁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Sternberg(1986)進一步提出:在叁種成份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係組合,其分別為: 1.喜歡∶只包括親密部份; 2.迷戀∶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愛∶只有承諾的成份; 4.浪漫之愛∶結合了親密與激情; 5.友誼之愛∶包括親密和承諾; 6.愚愛∶激情加上承諾; 7.無愛∶叁種成份俱無; 8.完整的愛∶叁種成份其急於一個關係當中。
愛情關係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類的研究取向也不脫將愛情分類,但多了將愛情關係與依附關係做了一個連結,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 Bartholomew&Horowitz,1991)認為個體嬰兒時期與人建立的依附關係,會使個體形成一個持久且穩定的人格特質,這項特質對個體在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時自然流露出來。他們認為小時的人際親密關係的型態對後來的愛情互動型態可能有因果的關係存在。以下介紹兩種愛情依附風格理論。
(一)叁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Hazan和Shaver(1987)將成人的愛情關係視為一種依附的過程,即伴侶間建立愛情連結的過程,就如嬰幼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依附性情感連結的過程一般,他們根據Bowlby ( 【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論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叁種嬰幼兒傾向,提出愛情關係的叁種「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secure style)」:與伴侶的關係良好、穩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與會害怕且逃避與伴侶的親密。
「焦慮〖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時常具有情緒不穩、極端反應的
現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侶的關係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發現,叁種不同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佔比例(安全依附約佔56%,逃避依附約佔25%,而焦慮〖矛盾依附約佔19%),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可以從他們對其與父母關係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因此他們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一種人際關係取向。
(二)四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愛情依附風格理論的概念為基礎,發展出一種四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理論,他們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兩個不同的向度來分析,得到四種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慮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留言列表